- · 《证据科学》期刊栏目设[04/09]
- · 证据科学版面费是多少[04/09]
- · 《证据科学》投稿方式[04/09]
- · 《证据科学》数据库收录[04/09]
抹黑中国火箭:CNN造了科学家的谣!结果人家反(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因此所谓的预测不过是给个安慰,最终还是听天由命,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明明知道却说出这样的话,意思大家都知道,不过是摸黑中国的长征五号B火箭
因此所谓的预测不过是给个安慰,最终还是听天由命,NASA局长比尔·尼尔森明明知道却说出这样的话,意思大家都知道,不过是摸黑中国的长征五号B火箭而已。
落点预测中,AeroSpace曾预测在北美西部沿海,而欧洲SST则预测在南太平洋附近海域,Space-Track则预测在印度洋,三者相比,最终还是Space-Track略微对得上号,因为最终降落地点在苏禄海,也就是马来西亚东部的海域,与印度洋距离有点远哦。
另一个则是受到太阳高能带电粒子以及太阳光辐射影响下,地球的高层大气膨胀问题,这个是非常难预测的,因此影响也是未知的,多种因素下导致轨道衰减后的再入点非常难预测,一般至少会产生± 20%的误差,别小看这20%,绕地一圈也就90分钟左右,20%就是18分钟,1/5个地球就过去了,预测在太平洋上空再入,这一误差就有可能跑到大西洋。
这里引用了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的说法,对于这位科学家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关于此前长征五号B以及神舟系列发射的信息他都有跟踪报道,很多专业信息都来自于他,所以对以上这些CNN的说法,很多朋友都信以为真了。
“所有航天国家都应遵循既定的最佳实践,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提前分享此类信息,以便可靠地预测潜在的碎片撞击风险,特别是对于像长征五号这样具有重大风险的重型运载工具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No other country leaves these 20-ton things in orbit to reenter in an uncontrolled way," Jonathan McDowell, an astrophysicist at the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told CNN's Jim Acosta Saturday afternoon.
另一个则是在轨道上的钝化,则是将多余的燃料和高压气体释放掉,避免在轨道上时遭遇破裂或者爆炸,这种事件还挺常见的,因此任务完成后一般操作是钝化,在释放燃料和高压气体的过程中会对箭体产生一个作用力,导致它处在一种复杂的翻滚状态。
比尔·尼尔森是NASA局长,他的表态理应非常权威,但事实上他却屡屡在中国航天的问题上翻车,比如指责中国航天不合作,不予NASA分享数据、不公开透明等,但他却“忘了”美国国会在2011年就通过了《沃尔夫条款》禁止了中美航天交流,所以说中国航天不和NASA交流,这不是保护尼尔森这顶乌纱帽嘛?
参考:
其中比较受到大家关心的则是编号为2022-085B的芯级残骸,这个芯级火箭大约有21.3吨,可能会在穿越大气层时有部分残骸到达地表,因此全球各大媒体都在炒作这个话题。
不过问天实验舱入轨的轨道参数却与天宫相差甚大,比如问天舱的轨道倾角是41.4°左右,差了不大,主要差距是高度,问天实验舱入轨时的轨道高度为170千米 x 320千米,当时入轨的有两个物体:
对于这个航天器的轨道参数,美国第18太空部队,欧洲SST以及各大在轨航天器监测的机构定期发布最新数据,当然也包括中国相关的科研机构,但对于它的轨道落点却非常难预估,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监测更合适一些。
https://planet4589.org/space/articles/big_reentries.txt
这个姿态后来在欧洲SST的监测中得到了证实,大约以3.3秒一圈的姿态翻滚,这个速度对于长度达到了30多米(十层楼高度)几乎就是一个电风扇了,这是影响它轨道数据的一个因素。
据环球网报道,2022年7月31日0时55分左右,长征五号B遥三(CZ-5B Y3)运载火箭末级残骸已再入大气层,落区位于东经119.0°,北纬9.1°周边海域(苏禄海),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纽约时报》的说法,估计这应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调调。
笔者点开一看,果然是人类航天史上各种大型航天器不受控再入的列表,洋洋洒洒50多个,真是叹为观止、让人大开眼界,种花家尽管心理有些准备,但居然有那么多还是超出了预估:
文章来源:《证据科学》 网址: http://www.zjkxzz.cn/zonghexinwen/2022/0801/1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