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证据科学》期刊栏目设[04/09]
- · 证据科学版面费是多少[04/09]
- · 《证据科学》投稿方式[04/09]
- · 《证据科学》数据库收录[04/09]
诉讼法与司法制度论文_电子证据审查判断的模式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一、电子证据的逻辑结构及其分离型审查模式 (一)电子证据的逻辑构成 1.作为外在载体的存储介质 2.作为内在载体的电子数据 3.反映案件内容的数据内容 (二)电子证据的“分离
文章目录
一、电子证据的逻辑结构及其分离型审查模式
(一)电子证据的逻辑构成
1.作为外在载体的存储介质
2.作为内在载体的电子数据
3.反映案件内容的数据内容
(二)电子证据的“分离型审查”模式
二、制度层面电子证据的混合型审查模式
(一)电子证据审查判断的制度规范
(二)电子证据审查判断的制度模式
三、电子证据的合法性审查
(一)证据合法性审查的制度范式
(二)电子证据合法性审查的制度缺陷
(三)存储介质的合法性审查
(四)电子数据的合法性审查
四、电子证据的关联性审查
(一)存储介质的关联性审查
(二)电子数据的关联性审查
(三)数据内容的关联性审查
五、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审查
(一)存储介质的真实性审查
(二)电子数据的真实性审查
(三)数据内容的真实性审查
余论
文章摘要:在制度层面,刑事司法建构了电子证据的混合型审查模式。电子证据混合型审查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审查对象的一体化、审查内容的单一化与审查方式的一步化。电子数据的无耗再生性,可以保证电子证据的双重载体(即电子数据与存储介质)完全分离;而以扣押原始存储然是侦查机关当前收集、提取电子证据的主要方法。刑事司法需要根据电子证据的独特结构与证据审查的一般法理,重塑更加精密化、科学化的分离型审查模式及其审查规则,即法官应当分步审查存储介质、电子数据与数据内容的合法性、关联性、真实性。当然,电子证据审查判断的模式重塑,还需要不断完善侦查机关的取证措施及其制度约束机制,以及强化有专门知识的人对法官、控辩双方审查判断电子证据的辅助功能。
文章关键词:
论文作者:陈如超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重庆市高校刑事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论文DOI:10.16494/j.cnki.1002-3933.2022.07.003
论文分类号:D925.2
文章来源:《证据科学》 网址: http://www.zjkxzz.cn/qikandaodu/2022/0525/1312.html